之代表什么意思
2023-10-31 admin 【 字体:大 中 小 】
大家好,关于之代表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之在古文的意思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举例:赤子之心。
2、助词,表示修饰关系;举例: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举例: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代词,代替人或事物;举例: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代词,这,那;举例:“之二虫,又何知”。
6、虚用,无所指;举例:久而久之。
7、往,到;举例:“吾欲之南海”。
1、(2)指示代词:表复指,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故为之说
2、(2)语气助词:调节音节,无意义。久之,蛇竟死/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填然鼓之
3、(3)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虽我之死/人之立志/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4)提宾句的标志:何陋之有/今子是之不察
5、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2)表判断“是”具为一体/中轩敞者为舱
7、4.表被动: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不为人所窥者
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也。”
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
3.表感叹。《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
4.表祈使,常与“无”、“不”等呼应。《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5.表示陈述或解释。《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助词〉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判断。《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2.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③〈助词〉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
《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②〈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词〉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词〉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⑨〈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⑩〈助词〉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⑾〈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
《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⑿〈助词〉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
《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1、用作动词,意思是:赶上;追上。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义: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
2、用作动词,意思是:至;到;到达。出处: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释义: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3、用作动词,意思是:遭遇;遇到。出处:春秋·佚名《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释义:犯法胡为,放利聚财,该当遭到祸难。
4、用作动词,意思是:推及;涉及。出处:先秦·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释义:敬爱自己的长辈,进而也敬爱别人的长辈。
5、用作动词,意思是:来得及。出处:汉·刘向《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释义: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
6、用作动词,意思是:赶得上;比得上。出处:先秦·佚名《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释义: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词,意思是:等到;到了。出处:魏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释义: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8、用作介词,意思是:趁着。出处:先秦·左丘明《子鱼论战》:“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释义: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9、用作介词,意思是:跟,与。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屈完及诸侯盟。”释义: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10、用作连词,意思是:和,与。出处:魏晋·李密《陈情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释义: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能明白知晓的。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