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美食推荐 > 正文

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俄狄浦斯情节指什么想表达什么详细一点)

2023-12-13 admin 【 字体:

其实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俄狄浦斯情节指什么想表达什么详细一点,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一、俄狄浦斯情节指什么想表达什么详细一点

俄狄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关键情结,它曾被多方质疑,但在许多心理治疗的临床工作者的实践中,它又的确存在。

这样的现象没人能知道为什么,也无法用以科学的手段去证明俄狄浦斯情结的确切存在,但好在人的心理,精神世界似乎并不科学。

俄狄浦斯情结的提出最初是来源于神话故事俄狄浦斯王,是早期弗洛伊德从大量神话学、人类学的视角去挖掘的一个隐喻。

后来拉康又从语言,词源学,拓扑学等角度注入了一些新的解读,但不管怎样,想要理解俄狄浦斯情结就得先追溯到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上。

简单概括一下俄狄浦斯王这个故事:

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早期因为政治原因而被剥夺权利,后投奔珀罗普斯为其儿子当家庭教师,但最后却将其子诱拐导致死亡。

于是珀罗普斯诅咒俄狄浦斯的父亲,即拉伊俄斯将会被自己的儿子杀死。

后来拉伊俄斯做了国王,但却一直害怕这个诅咒灵验,所以一直和妻子保持距离。但因为某次醉酒,妻子最终还是怀孕生下了俄狄浦斯。

所以我们看到俄狄浦斯的降生自一开始就是不被父亲所命名的,他是在忤逆父亲的意志下来到现实世界的。

因为害怕诅咒的灵验,俄狄浦斯的父亲拉伊俄斯准备将其杀害,但最终还是于心不忍只将其遗弃到了很远的地方。

但不想还是婴儿的俄狄浦斯却被人发现救下,取名为:俄狄浦斯。随后俄狄浦斯还成为他父亲邻国的一国王的养子。

随着俄狄浦斯的长大,神殿的神谕告诉他,他会杀父娶母,于是为了避免预言成真,俄狄浦斯准备离开本国不再回来,可他却不知道他所认为的父母其实并非亲身父母。

戏剧的是,在俄狄浦斯离开的途中正好碰到了赶往神殿的拉伊俄斯,因为道路狭窄两个人发生了激烈的争斗,最终俄狄浦斯一举杀死了拉伊俄斯(即他的父亲)。

于此同时,俄狄浦斯来到这个国家击退了斯芬克斯成为了该国的英雄,并予以该国法律做了国王并娶了拉伊俄斯的妻子(即他的母亲)。

就这样俄狄浦斯在不知不觉中实现了“杀父娶母”的预言。

故事的最后,俄狄浦斯的母亲羞愧自杀,而俄狄浦斯最后也死于圣地。

这是一个故事,同时也是一个隐喻。俄狄浦斯情结在早期又被称作“恋母情结”,想必大多数人对“恋母情结”要更熟悉一点。

更扩展开来即是我们所谓的“孩子都偏爱自己的异性父母”。

这个结论并非科学的实证,但从现象学的角度来看却又真实存在。

如果说俄狄浦斯的故事是一种适合于西方的隐喻,但我们却发现在东方的文化里这样的话语竟也同样存在,且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

《楞严经通议》中明确写道:若本是男则爱母而憎父,若本是女则爱父而憎母,故曰: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事实上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其实就一种乱伦,是儿童早期的一种的性幻想。为了避免发生,所以就要对其进行阉割,以达成乱伦禁忌。

弗洛伊德的学说里带有大量的性驱力即力比多的观点,很多人认为他所说的性欲就是生物层面的性,但其实不是这样。

弗洛伊德认为的性快感其实是一种扩散到全身的快乐,即一种婴儿般的快乐。比如儿童在游戏时,那种弥漫到全身的快乐就是一种性快感。

回归到俄狄浦斯情结上,这个情结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儿童早期是否能与自己的父母成功的建立三元关系。

不得不说的是,在这里,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和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是存在差异的,所以要分开来讨论。

(非常提示:以下会出现某些让一部分人不能接受的字眼,作者已经尽可能委婉的表达,如果实在不能接受请退出。另外作者本人也不是变态。)

女孩与男孩的差异最直观的地方在于生殖器的差异,也即男性拥有阴茎而女性则没有。

弗洛伊德将其称作“菲勒斯”,而拉康则将其称作“石祖”(但在拉康的观点里,石祖是有两个的,一个是幻想的石祖,一个是象征的石祖,很明显一个存在于想象界,一个则存在于符号界)。

这里不做深入的解读,我们只做浅析,所以我们只要知道所谓的阴茎,也即“菲勒斯”、“石祖”并非指生物层面的就行了,它只是一种象征,代表了权利,地位,身份等等。

(比如女性渴望成为“石祖”,而男性则渴望获得“石祖”。当然这里的男性女性也不是生物层面的,而是心理精神层面的。有些女性虽然生物学层面是女性,但心理认同却是男性。而一些女性化妆整容,努力获得更高的学历等等,其实并非真正想这麽做,但还是做了,这样的做法背后其实就是在渴望成为“石祖”从而能更好被男性所渴望)

我们先从男孩的俄狄浦斯谈起,男孩自出身以来就存在于与母亲的异性二元关系中,男孩爱慕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也有菲勒斯,于是产生想要娶母亲的想法。

但是由于父亲的存在,给与了男孩禁止和警告,告诉他如果这样做他的菲勒斯就会受到惩罚和阉割,男孩害怕父亲的惩罚于是产生了阉割焦虑,同时为了使得自己的菲勒斯不被阉割也最终放弃了娶自己母亲的想法。

所以我们看到,父亲在此的作用。父亲不是现实的父亲,而是一种象征性的父亲,拉康将此称作为“父亲的名字”,是一种代表社会规则的介入。

有了父亲的在场,男孩脱离了母子共生的二元关系,从而走向有父亲,有约束,有规则的三元关系里。

那么女孩的俄狄浦斯又是怎么样的呢?

女孩一出生和男孩一样也是处于和母亲的共生二元关系里,此时女孩也是爱着自己的母亲的,同时女孩相信自己和母亲都拥有“菲勒斯”。

但是直到女孩进入性器期,她开始发现自己与男孩的不同,甚至发现自己的母亲也没有“菲勒斯”时,开始出现愤怒和自卑。

另外虽然母亲没有“菲勒斯”但她发现,母亲有父亲,而父亲则有“菲勒斯”,于是女孩感觉受到了欺骗开始憎恨母亲转而爱慕自己的父亲,而这也被称作“阴茎嫉妒”。

女孩爱慕着自己的父亲,想要替代自己的母亲成为父亲的妻子,这同样也是一种乱伦禁忌。

此时父亲的在场同样也是代表了一种规则的介入,父亲拒绝女儿的欲望,于是受挫的女儿又再次转向自己的母亲。

而由于父亲的介入,女孩也终于从母女的二元共生关系中走向了有规则,有伦理的三元现实世界。

也许不少人无法接受这个俄狄浦斯情结,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在生活中我们又确实会遇到一些潜在的现象。

比如大多数男孩在很小的时候有成人开玩笑逗他:你有没有喜欢的女生。他却说他要娶自己的妈妈当老婆。

而民间我们也常听到类似于:“男孩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女儿是爸爸上辈子的情人”之类的话。这些无一不在诉说着俄狄浦斯情结的存在。

对比男孩与女孩的俄狄浦斯,我们会发现男孩儿的目的是要走出俄狄浦斯期,即放弃恋母从而构建三元关系。而女孩儿同样也是放弃恋母从而构建三元关系,但女孩儿的关键却在于进入俄狄浦斯期。

我们也许可以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理解精神分析的一些看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精神分析并不支持亲子关系里仅二元关系的建立。

因为单方面的母子关系会产生持续一生的共生幻想,这根本是阻止孩子成长与发展的。

说个接地气的话就是,我们看到如今的亲子关系构建,出现了所谓的“丧偶式育儿”与“直升机父母”,而里面大多是母爱给的太过窒息,而父亲则是处于缺位状态。

我们有理由怀疑,母爱过多的背后是否存在一焦虑的母亲,利用孩子来满足自己对爱的需要,从而获得一种替代性的爱。

但不管怎样,我们可以看到,母爱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爱,父亲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从孩子出生开始,父亲的爱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元关系会导致共生幻想,而三元关系则才是最佳的矫正方法:父亲给予母亲支持,父亲处于母亲和孩子之间,这样共生关系也就走向了个体化。

最后,留下一丁点悬念,坊间育儿圈里时常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母亲决定男孩,父亲决定女孩儿”,单从俄狄浦斯情结来看这自然是一完美配对,然而真的如此吗?

仅对女孩来说,女性的梦中情人难道真的是一位酷似自己父亲的男子?

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就不得不引入另一个情结:厄勒克特拉。这个有机会我们下次再浅析。

二、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

术语。由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提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三、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

"俄狄浦斯情结"也被称为恋母情结,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使用的一个术语。该术语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悲剧英雄俄狄浦斯无意中杀父娶母的故事。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孩子在性发展的某个阶段(通常是3-6岁),都会受到父母中异性一方的强烈吸引力,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男孩倾向于依恋母亲,希望替代父亲的位置;而女孩则倾向于依恋父亲,希望替代母亲的位置。

在这个阶段,儿童对性器官的探索欲望非常旺盛,这是他们探索自己和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建立自己的性别认同和独立性。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什么意思和俄狄浦斯情节指什么想表达什么详细一点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