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美食推荐 > 正文

《道德经》成语(道德经中的成语和典故)

2023-04-16 admin 【 字体:

很多小伙伴都关心《道德经》成语(道德经中的成语和典故)相关问题,本文通过数据整理出《道德经》成语(道德经中的成语和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道家学派创始人,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却涵天盖地、尽说人道,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辟,随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为至理格言和人们的座右铭。而更为精华的则是其中那些老子独创的成语,可谓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从中完全可以洞见《道德经》的真谛。

我们从这些成语中,再次精挑细选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0个。这10个成语,可以说字字都是真智慧,个个都是大境界,值得认真品读领悟。

一、自知之明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四、知雄守雌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成语含义

知刚守柔,比喻胸有主见而与人无争。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为恰切、稳妥地对全面情况进行把握。老子不仅提倡“守雌”,关键更在于“知雄”。“知雄”不是仗势欺人或“得理不让人”,而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守雌”不是被动地“任人欺凌”,而是处后、守柔、含藏、内敛。假装不知,实际上清楚;假装不行动,实际上是因还不能行动,或需要待机而动。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五、多藏厚亡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4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成语含义

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来,寻求声誉、财物与顾全性命是相对不相容的。过于爱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积藏必遭受越大的损失。

多藏,就是指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一个片面追求物质好处的人,一定会采用各种手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因不义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将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并不仅仅指物资方面的损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损失。贪求私欲者往往被财欲、物欲、色欲、权欲等迷住心窍,攫求无已,终至纵欲成灾。

六、祸福相依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成语含义

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智慧精髓

祸能生福的原因,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地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地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乐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侮别人的情形发生。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祸福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减变化,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到的。

七、天道好还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成语含义

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网络语: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这就是天道好还。

事物发展到非常强力的状态之后,势必逆反,因为物极必反,所以不管不顾地将强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为,这种“不道”的行为就一定会很快衰亡、灭亡。

暴力必然引来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对人要做到仁至义尽,不要逞强好胜,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过头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

八、知足不辱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

懂得满足,才不会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贪心。

智慧精髓

老子所说的知足,不是满足现状,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对烦恼的麻木和对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认人的时间、精力、智慧和机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欲望,也不可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为应该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与应该的范围。如果一味贪求得不到或无须得到的东西,无休止地奔波忙碌,不仅活得痛苦,还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九、知止不殆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成语含义

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

智慧精髓

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时应该停止、何地必须停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出现危险。

现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对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终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会转弯,不知知止不殆,虽然才华横溢,却常常遭人嫉妒,往往无辜受敌。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贵,喜欢显摆,结果招来祸患。

人的一生中,经常听到的教导和鼓励是“不断进取,奋斗不止”,很少有人劝告人们“结合实际,适可而止”。进是勇气,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种方向。汉张良就是因为懂得审时度势,在刘邦为帝后主动请辞,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负的韩信不知何时该止,才最终落得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十、大巧若拙

成语出处

《道德经》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成语含义

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

这一章还很有意思,如果反过来呢?看上去能力特强的人,一定不是最强的;看上去特满的,一定不是最充实的;看上去特别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聪明的;看上去最能说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而事实就是如此,否则“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这些说法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金庸武侠小说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显山露水;而且越厉害的功夫,也都越显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扫地僧,比如独孤求败的重剑无锋。

一力破十会,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为他们实力足够强大,所以才有底气。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实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显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实实积累自己的实力,比什么都重要。

相宜、取舍有法的道理。

,

更多《道德经》成语(道德经中的成语和典故)相关问题请持续关注本站。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