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儿童教育 > 正文

人本主义的理解(人本主义来自于什么)

2022-11-03 能源信息网 【 字体:

人本主义的理解(人本主义来自于什么)、本站经过数据分析整理出人本主义的理解(人本主义来自于什么)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最近在看心理学入门书《人格心理学》。

一开始我的目的是学习一些与人格相关的知识,比如有哪些类别,如何培养。但没想到这本书是一本心理学入门书,更多的是介绍不同心理学流派对人格形成的不同看法。我读的东西有点无聊。但我看了之后,至少有所收获。其中,收获最大的是关于人文主义中的“功能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定义了功能性人。

在人本主义看来,满足当前的一切需求并不是人生的全部,这样的幸福不会长久。比如我们本来期望换一个大房子。当这个愿望实现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幸福一阵子。但是过一段时间,这种快乐就会消失,我们就会有新的欲望去追求新的目标。

什么是终极幸福?这是一个我们试图满足欲望的过程。

人本主义认为,我们总是在朝着令人满意的个人状态前进。当目前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就不再感到满足,我们会寻求更高的目标,这将促使人们努力向上,积极发展。卡尔罗杰斯把这种状态的人称为“功能性人”。

理想的生活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生活状态,而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起作用的人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在路上,追求积极的体验。

有功能的人是在过程中行走,而不是停留在目的地,所以一个功能齐全的人对生活是开放的。他们不会沉湎于过去的成功或失败,也不喜欢陷入熟悉的生活方式,而是更看重生活带给他们的新鲜体验。充分发挥功能的人,努力满足生活的每一个瞬间,寻求新的体验,而不是被动的活着。

也就是说,充分发挥功能的人,总是对生活充满好奇。他们不会长期处于日复一日重复的生活中。他们追逐的是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新的成长的过程。

2.接受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觉。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接受自己的缺点,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但并没有因此而沮丧。他们只是尊重自己,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相应的,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在培养否定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因为一件小事哭了,家长喜欢说:“有什么好哭的?”以及“这种小事值得哭吗?”这种教育让孩子无法接受自己内心的感受。长大后,他们会习惯性地否定自己的负面情绪,觉得这不是真实的自己。

3.遵守规范和习俗的约束较少。

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更注重自己的感受,不太在意规范和习俗。只要他们觉得对,就会去做。并不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完全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也不遵守各种道德规则。只是相对来说,他们更清楚自己的需求,更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他们不会为了面子妥协,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因此,自我实现的人在着装和生活方式上往往与常人不同,这往往使他们显得格格不入。

而我们这些俗人,大多被各种道德规则所束缚,为了各种世俗之道而奔波,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目标,最后成为普通的凡人。

对于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人来说,似乎并不难:他们保持着在路上的感觉,不断给自己带来新的体验,丰富自己的生活。为此,他们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同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忽略那些不重要的风俗习惯。

但就是这么简单,我们现在却常常做不到。

我们忘记了当初工作的激情,开始日复一日的混日子,工作变得油嘴滑舌。

我们不敢接受真实的自己,如果别人告诉我们自己的缺点,我们也会讨厌别人。带着悲伤和痛苦,我们不接受,却想尽办法逃避。

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为了面子而坚持,为了别人而活。

我们都是这样吗?

而这样的结果只有一个,我们都成了普通人。

而我们这样的家长也在培养这样的孩子。

是不是每天逼着孩子学习,让孩子失去对生活的激情?

你是不是每天都在贬低孩子的缺点,排斥孩子的负面情绪?

你会为了面子逼着孩子唱歌跳舞吗?

这是我们所有父母都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更多关于人本主义的理解(人本主义来自于什么)的请关注本站。

阅读全文
友情链接